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二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二部公众号)
北京医院办理住院:18311458123
杜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血栓性疾病已经跃居全球疾病总死亡率的第一位。很多疾病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如心房颤动、心腔内血栓形成、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肺栓塞等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规范的抗凝治疗有助于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6年11月1日成立了东北三省首家抗凝门诊,这是大医一院在规范抗凝治疗的一次重要尝试。同时,标志着心血管病院在满足房颤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抗凝治疗的需求、提高患者抗凝意识、规范抗凝管理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
规范抗凝有助于降低血栓栓塞
据大医一院心力衰竭与结构性心脏病科主任刘莹介绍,心力衰竭科的患者中近40%伴有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据悉我国房颤患者约有800万。房颤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胸闷等不适,心律绝对不规整,它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脑卒中,每5个脑卒中患者中就有1位患者是由于房颤导致。心房颤动(房颤)时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功能,正所谓“流水不腐”,当心房处于这样的无效颤动时血液瘀滞,使血栓形成的几率极大增加。脑卒中是房颤最大的危险之一。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而且致残、致死率高达25%。
刘莹主任介绍,抗凝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关键,目前常用的药物为华法林,但是华法林治疗窗窄,个体化差异大,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多,剂量过大容易引起出血,剂量过小又达不到抗凝作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弥补了华法林的诸多缺点,但其价格昂贵,这些都限制了抗凝药物的应用。因此,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必须定期监测INR(国际标准化比率)水平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医生会根据这些数据为患者及时调整华法林的剂量,达到安全有效的目标值范围(INR 2.0-3.0)。
抗凝门诊实现规范化抗凝管理
世界上第一个抗凝门诊于1948年在美国成立,随后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陆续建立了抗凝门诊,均由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包括医生、药师和护士。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抗凝门诊模式,在大医一院、心血管病医院夏云龙院长的倡导下,联合心律失常诊疗中心高连君主任和心力衰竭与高血压中心姜一农主任,由心力衰竭科刘莹主任率先于2016年11月1日成立了东北三省首家抗凝门诊并正式开诊。目前,该院抗凝门诊由杜萍副主任医师等临床药师联合组成,均具有副高职称,每周二、四、五上午7:30开诊。
大医一院积极引进规范化抗凝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规范、专业、全面、便捷、更具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帮助患者树立抗凝管理的意识,让更多的患者参与到自己的抗凝管理中来,实现个体化抗凝管理,获得更有效的治疗效果,减少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抗凝门诊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形式,也是大医一院攻坚克难建立抗凝门诊的初衷。刘莹主任表示,抗凝门诊就诊方便,快捷,医师和药师集中系统地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宣教,也方便了患者与病友、医师及药师交流。抗凝门诊设有独立的临床资料随访数据库,医师和药师能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对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的预后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即将开展华法林的快速床旁检测、华法林基因检测等项目,搭建患者、社区医院及心血管病院慢病网络随访管理平台,同时积极开展临床科研,参与了国际多中心合作的INVICTUS试验,免费为部分患者提供抗凝治疗药物,部分患者会受惠于此项研究。
大医一院心力衰竭与结构性心脏病科始建于2002年,学科规模不断扩大,学术地位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学科紧跟世界先进的尖端医疗诊治技术,主要收治各种病因的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疾病、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性心脏病等各种急危重症心脏病。先后开展了慢性心衰的早期评估和慢病管理、急危重症心衰的救治、心衰的再同步化起搏器治疗(CRT /CRTD)心衰与心律失常的猝死防治(ICD)、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瓣膜病的介入诊治、家族遗传性心脏病的基因精准医学诊治、终末期心衰合并利尿剂抵抗和顽固性低钠血症的超滤治疗等。如今,抗凝门诊的建立和常规运行全面实现了抗凝治疗规范化、个体化、最优化管理,对患者无疑是最大的福音。